自然·综述:朱书等详述新冠的肠道感染与粪口传播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732期日报。
Nature Reviews:朱书等详述新冠的潜在肠道感染和粪口传播(观点)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9.848]
① 相当比例的新冠患者有胃肠道症状,以腹泻、恶心、呕吐等为主;② 多项证据支持新冠病毒可感染人肠道:ACE2和TMPRSS2在肠道表达,约半数患者粪便中检出病毒RNA,患者肠组织中存在病毒复制和炎症细胞浸润,肠道炎症标志物钙卫蛋白和促炎细胞因子IL-18等在患者中升高,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与炎症细胞因子升高相关;③ 细胞/类器官实验和动物实验为新冠病毒感染肠道提供了直接证据;④ 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但仍有多个关键问题待研究。
Potential intestinal infection and faecal–oral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02-15, doi: 10.1038/s41575-021-00416-6
【主编评语】虽然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但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其感染也可累及其他组织器官,包括肠道。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团队的观点文章,总结了新冠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以及新冠病毒感染肠道的临床证据和体内外实验证据,探讨了新冠病毒感染肠道对“细胞因子风暴”相关免疫反应的潜在影响,并讨论了新冠病毒通过粪口传播的可能性。(@mildbreeze)
港中大:以菌群为出发点的新冠期膳食(综述)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11.077]
① 新冠病毒感染者肠道微生物组的完整性受到干扰,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存在共患病的感染者的预后较差,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② 益生菌或某些国产益生元对其他形式的冠状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亦可积极影响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的免疫功能;③ 许多研究正在调查益生菌对于医护人员、居家接触者以及感染者的新冠病毒易感性;④ 通过更多样化的饮食来加强肠道屏障、降低促炎状态或是防御新冠病毒可取方法。
Review article: Probiotics, prebiotics and dietary approaches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2020-12-14, doi: 10.1016/j.tifs.2020.12.009
【主编评语】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团队发表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的文章。文章主要关注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益生菌、益生元以及膳食可能带来的保护作用。(@兵兵)
不育男性的肠道、尿液及精液菌群的组成及功能变化
European Urology[IF:17.947]
① 纳入25名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及12名健康男性,收集直肠拭子、精液及中段尿液样本进行菌群分析;② 不育男性的精液菌群α-多样性增加且气球菌属富集,而直肠菌群中的Anaerococcus减少;③ 普氏菌属丰度与精子浓度呈负相关,而假单胞菌属与活动精子总数呈正相关;④ 精索静脉曲张的不育男性的精液菌群中可观察到厌氧菌富集;⑤ 不育男性的尿液菌群及精液菌群中,S-腺苷-L-蛋氨酸循环相关基因显著富集,可能影响DNA甲基化、氧化应激及多胺合成。
Functional and Taxonomic Dysbiosis of the Gut, Urine, and Semen Microbiomes in Male Infertility
02-08, doi: 10.1016/j.eururo.2021.01.014
【主编评语】European U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25名男性不育症患者及12名有生育能力的健康男性的直肠、精液及尿液菌群,鉴定出了菌群多样性、组成及功能的差异。(@szx)
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标志物或可诊断精神疾病及慢性疲劳(综述)
Molecular Psychiatry[IF:12.384]
① 纳入19项研究(共涉及2758名患者及1847名健康对照)进行荟萃分析,总结严重精神疾病及慢性疲劳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标志物的变化;② 与对照相比,双相障碍及抑郁患者的连蛋白及sCD14的水平升高,慢性疲劳及抑郁患者的LPS及LPS结合蛋白的水平升高,双相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症及慢性疲劳患者的抗内毒素抗体的水平升高,双相障碍、抑郁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α1-抗胰蛋白酶的水平升高;③ 肠道菌群失调标志物的水平与疾病行为的严重程度相关。
Gut dysbiosis in severe mental illness and chronic fatigue: a novel trans-diagnostic construc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02-08, doi: 10.1038/s41380-021-01032-1
【主编评语】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19项研究的数据进行总结后发现,严重精神疾病(包括抑郁、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及慢性疲劳患者的多种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生物标志物(包括连蛋白、sCD14、LPS、LPS结合蛋白、抗内毒素抗体、α1-抗胰蛋白酶)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szx)
双相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综述)
Bipolar Disorders[IF:5.41]
① 纳入13项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总结双相障碍与肠道菌群的关联;② 在5项相关研究中,有4项报道了双相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③ 在4项研究中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双相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中,一个产丁酸盐分枝(包括瘤胃球菌科、粪杆菌属及柔嫩梭菌)的丰度发生变化,其中3项研究报道了其丰度的降低,而1项研究报道了其丰度的升高;④ 2项研究报道了BD患者中的拟杆菌属及普氏菌属富集,而1项研究的结论与之相反。
Bipolar Disorder and the Gut Microbiome: a Systematic Review
01-29, doi: 10.1111/bdi.13049
【主编评语】Bipolar Disorders上发表的一篇系统性综述文章,总结了13项研究的结果以分析双相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多数研究报道了双相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降低,而部分研究报道了双相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失调,以粪杆菌属(产丁酸盐菌)的减少及拟杆菌属的富集为特征。(@szx)
北医三院段丽萍:小檗碱或可用于治疗IB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IF:5.064]
① 小檗碱可显著缓解慢性避水应激诱导的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并降低结肠肥大细胞及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② 将小檗碱处理后的大鼠的粪菌移植给无菌大鼠,可在急性避水应激中起保护作用;③ 移植IBS患者的粪菌可诱导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性及小神经胶质细胞的促炎表型,小檗碱处理可抑制小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并改变粪便菌群组成及短链脂肪酸谱;④ 小檗碱无法直接抑制LPS诱导的小神经胶质细胞活化,而可能通过富集短链脂肪酸产生菌而发挥作用。
Berberine alleviates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in rats by altering gut microbiome and suppressing spinal microglial activation
02-08, doi: 10.1038/s41401-020-00601-4
【主编评语】靶向肠道菌群失调的药物或可缓解IBS症状。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段丽萍团队在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小檗碱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富集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从而在不同大鼠模型中抑制内脏高敏感性及小神经胶质细胞活化。(@szx)
粪菌移植恢复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肠道细菌组与病毒组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纳入9名成功接受粪菌移植以治疗复发性CDI的患者及其供体,分析肠道细菌组及病毒组;② 粪菌移植后,患者的肠道细菌组及病毒组特征均显著不同于移植前,并与供体相似,包括变形菌门的丰度降低、微小噬菌体科的丰度增加;③ 多数温和噬菌体随着移植后的肠道细菌组改变而变化;④ 粪菌移植后,与肠道炎症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氟苯甲酸酯(fluorobenzoate)降解通路的丰度降低,次级胆汁酸(可抑制艰难梭菌的萌发及营养生长)生物合成等通路富集。
Functional Restoration of Bacteriomes and Viromes by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02-09, doi: 10.1053/j.gastro.2021.02.013
【主编评语】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9名成功接受粪菌移植以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CDI)的患者及其供体的肠道细菌组及真菌组,鉴定出了粪菌移植前后患者的肠道细菌组及真菌组的组成及功能变化。(@szx)
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粪菌移植后,菌群的长期变化如何?
mSystems[IF:6.633]
① 37例CDI患者接受口服冻干FMT治疗,33例(89%)获得持续治愈至随访结束,其中3例(9.1%)需要二次口服FMT疗程;② FMT治疗应答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增加,菌群组成趋向于供体菌群,而不应答患者则未出现这些改变;③ 应答患者的肠杆菌科细菌持续减少,粪杆菌属持续增加;④ 真菌组学分析显示,一种青霉菌属分类群的存在与FMT的不应答相关,并鉴定出念珠菌属与2种肠道细菌分类群的共排斥;⑤ 相比于复发患者,原发患者的肠道细菌变化更明显。
Long-Term Bacterial and Fungal Dynamics following Oral Lyophilized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02-02, doi: 10.1128/mSystems.00905-20
【主编评语】来自mSystems上发表的一项纵向队列研究结果,对37名接受口服冻干粪菌移植(FMT)治疗的艰难梭菌感染(CDI)患者进行中位17周(最短4周、最长26周)的随访,监测肠道细菌及真菌的变化情况,发现应答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增加,且菌群组成趋向于供体菌群。(@szx)
四川农业大学:饮食、栖息地环境及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大熊猫的肠道菌群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6.551]
① 饮食相同的大熊猫的肠道菌群更为相似,高纤维饮食显著增加菌群多样性并降低其丰富度,与年龄因素互作;② 饮食转换(母乳向竹子的转变)使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及梭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③ 上述细菌通过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基因促进竹子消化;④ 回归自然的大熊猫的肠道菌群结构明显趋同于野生大熊猫,后者的主要肠道细菌可帮助降解木质素,而前者的主要肠道细菌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消化有关。
Diet, habitat environment and lifestyle conversion affect the gut microbiomes of giant pandas
01-22, doi: 10.1016/j.scitotenv.2021.145316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对于大熊猫的健康十分重要。四川农业大学的邹立扣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详细分析了饮食、栖息地环境及生活方式对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包括细菌与真菌)的影响。(@szx)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临床营养陈彬林,szx,菌菌君,吴芹
点击阅读过去10期的日报:
0210 | 尹恝/周宏伟/何彦等GUT突破:脑卒中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0209 | 改变教科书:肠道效应T细胞主要由微生物塑造,而非传统范式
0207 | 50万中国人10年随访:吃辣或降低胃肠道癌风险
0206 | 今日Cell:肠道真菌诱导抗体,助全身抵抗真菌感染!
0205 | 今日Science:粪菌移植+抗PD-1,再传临床抗癌好消息
0204 | 一图读懂+重磅综述:2顶刊聚焦"菌群-肠-脑轴"
0202 | STM重磅综述:肠道/呼吸道菌群,衡则保肺,乱则促炎!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